河北日报邢台记者站原站长 刘秀礼
各位领导,各位同志,大家好!
我认识李保国是1996年的冬天,听说岗底村来了一位大学教授,领着群众治山治水种果树。我到现场一看,沟沟岔岔,人山人海,山顶上的标语鼓舞人心:科技财神进太行,穷帽甩到太平洋;跟着星星月亮走,锅灶支在托梦沟。
村干部告诉我,河北农大的李保国来科技扶贫,说这条沟里的板栗、柿子,效益低,建议改种苹果。种苹果要把鱼鳞坑改造成水平梯田。他拿了个方案,和群众一起上了山。说着手一指:“半山腰抡锤的就是他。”走到跟前,他一身农民打扮,怎么看也不像个大学教授。我自报家门,表示采访他。他手一摆:“我没啥说的,您听听群众的吧,多提点意见。”说着他又抡起了大锤。村干部解释,李老师办事就怕不顺群众的心。一位大教授有如此群众观点,深深打动了我。从那时起,我跟踪采访了他20年。
李保国和村民苦干了11个月,建成了百亩高标准水平梯田,齐刷刷的苹果树栽满了托梦沟。
后来,他和群众一起,把岗底三沟两峪一面坡,变成了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的样板:中雨小雨不出田、下了大雨不出川,暴雨来了不毁田,百年一遇也保险。河南济源一位市领导参观后,挥笔写下:愚公故乡在济源,愚公精神在岗底。
他这样和群众一起干、一起苦、一起累的事,在内丘县、临城县、邢台县、沙河市,我听到很多。一天翻山越岭几十里,他说:“习惯了,没事!”拉土造田,他和村民一起摽着膀子干,群众说他:“你是个读书人,身子骨比不上农民,别累着了。”他把胸脯一拍:“没事!”
20年来,他帮扶过的村,我采访过20多个,有关他的报道我写过60多篇。在我的作品里,岗底村的苹果花开了,绿岭的核桃熟了,山里的老百姓富了,可李保国科技扶贫的脚步从未停歇过……
红树莓畅销欧美,被誉为第三代水果。在我国的东北地区发展很快,经济效益高,致富前景好。李保国想在南和县推广,又怕农民不接受。他带着20多位企业家到辽宁、吉林、黑龙江去考察,老板们看到红树莓市场前景很好。李保国对他们说,你们上加工设备,我组织农民种植。农民吃了定心丸,一下子种了1万多亩,每亩效益8000元。
李保国对太行山的贡献有口皆碑,他把前南峪帮富了,带动全镇2万多农民人均种了1亩苹果、10亩板栗;他帮富了岗底,带动了3万多农民发了家;他帮扶绿岭,带动邢台市百里太行发展了60多万亩薄皮核桃……
有一次,我听说他又搞了什么河北省苹果、核桃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我问他为什么?没想到这句话,一下打开了他的话匣子。他说,两个联盟有112个成员单位,仅高校、科研单位和相关企业就有37家,科技拉着农民的手,农民拉着企业的手,科技、企业、农民,同乘一辆车,同坐一条船,合作共赢,风险共担。再说了,每一个成员单位是一个点,这些点分布在太行山,点连成片,片连成面,以点带面,以面促点,只要不止步,我相信太行山一定能闯出一片大有作为的新天地。
一次,在邢台县浆水镇一座小山包上,望着山下片片果园,李保国对我说,走太行山道路不是一代人的事,我们要代代走下去,靠科技的力量走好这条路,不能迈四方步,也不能小步跑,要像接力赛一样,一棒一棒跑下去。咱这一棒跑好了,下一棒就好跑了。
李保国多次对我说,我农村生农村长,党把我培养成一个教授,就是让咱为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干点事。话虽不多,却情真意切。让更多的农民富起来,是他的人生定位。他把农民盼富的向往和自己奋斗目标联在一起,这是为什么老百姓拥戴他最好的诠释。
我曾经对李保国说,是你成就了岗底、绿岭和前南峪。他说不是那么回事。没农民提供山、水、林、田、路,我哪来的那么多成果?不是我成就了他们,而是他们成就了我。
这就是一个专家的境界,他研究了那么多科研成果,帮助了千千万万农民脱贫致富,他没有把功劳记在自己头上,而是记在了他帮扶过的农民身上。
品味他的话语,感悟他的人生,在科技扶贫的道路上,李保国“挖山”不止,奋斗不止,他就是太行新愚公。他把一生献给了太行山,献给了太行山人民,他的死比太行山还重!
李保国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他像洁白美丽的太行花,永远怒放在太行山上,他的精神像太行花发达的根系,将深深扎在一代又一代太行山人民的心中。
谢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