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 饶桂生
各位领导、各位同志,大家好:
李保国教授是我校教师群体的杰出代表,是深化拓展“太行山道路”、继承弘扬“太行山精神”的光辉典范。2016年4月10日凌晨,年仅58岁的李保国老师,因心脏病突发,不幸去世。噩耗传出,不仅震惊了全校师生,也震惊了太行山区的群众,人们不敢相信、更不愿意相信这是真的。4月12日,是李老师遗体告别的日子,那天清晨,天公落泪,群山含悲,送行的队伍绵延几公里,他服务过的邢台浆水镇农民来了,要送一送这位带他们走上富裕之路的“恩人”;他的学生来了,67名他带过的博士生硕士生跪倒在告别大厅,哭送这位情重如山的恩师。石家庄、邢台、保定、秦皇岛等地农民自发设置灵堂为他守灵。几天里,29万多人通过手机微信为他点亮烛光,近百万人转发评论,网上点击量超过9千万次……
斯人已逝,幽思长存。李保国老师扎根太行30多年,为贫困地区发展和山区农民脱贫致富作出卓越贡献,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质朴无华而又感人肺腑的壮丽诗篇,彰显了共产党人忠诚、干净、担当、实干的政治品格。他是绿化山区、脱贫攻坚的“太行新愚公”;他是新时期知识分子与人民群众相结合、在服务人民中实现自身价值的典型代表;他是共产党人勇于担当、无私奉献的时代楷模。我为学校有这样一位好老师而骄傲、自豪。
曾有多位媒体记者和我谈起过采访李老师的情景,他们无不为李保国老师渊博的知识,朴实的为人、为民的情怀所感染。河北日报一位摄影记者,去年冬天跟随李老师在太行山区连续转了三天,起初,他面对冬日略有荒凉的景色和李老师朴素的衣着似乎找不到感觉,但就在李老师给村民讲课过程中,那高高举起的剪刀,那张开嘴巴大声说话的表情,那村民专注而崇拜的眼神,让他连续摁动快门,那一瞬间,他说,他被李老师的气势“震住”了。这“气势”来自于李老师30多年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结下的深厚感情,来自于他“把我变成农民,把农民变成我”的价值追求。但谁又能想到,这“气势”的背后,是李老师多病的身体,特别是疲劳性冠心病,但他从没有把自己当病人看待,他把群众的事、人民的事看得比自己生命还重要;他不为名、不为利,只要是对山区扶贫开发有利的事,都会拼命去做,从不计个人得失。他以一生的执着追求书写了一个知识分子扎根基层、扎根人民的“以身报国”。
李保国老师的成长道路也再次印证着:知识分子只有扎根基层、与人民结合,只有把“小我”融入“大我”,把个人的聪明才智无私地奉献给人民,才能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李保国老师用行动和生命,展现了对人民的挚爱,诠释了绿叶对根的情意,他以务实的作风、为民的情怀,为当代知识分子如何体现自身价值、怎样实现自身价值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李老师去世后,我们第一时间整理了他的遗物,十几本工作日志,密密麻麻记载着他奔波忙碌的行程,日程表默默无言,却记录着他心系农民、情洒太行的赤子之心,引起我心灵的共鸣和强烈的震撼。
仅从2016年1月到他去世的102天里,外出的时间就达62天,行程7860公里,滦平县、赤城县、平山县、南和县、临城县、行唐县、江苏睢宁县……都留下他忙碌的身影。他去世前的48小时,是这样度过的:4月8日上午,在顺平参加省科技厅举行的山区开发会议,中午回到保定,顾不上休息,便和课题组成员为第二天在石家庄召开的3个科技项目验收会作准备,下午3点,他开车赶赴石家庄,一直忙碌到晚上10点多。休息前,严谨细致的他,把会议的每一个细节都检查了一遍。4月9日是周六,项目验收会接近中午才结束,他来不及休息,又赶去参加一个果树节水灌溉项目会议。傍晚,踏着夜色返回保定,途中像往常一样已安排好下一周的行程。当天晚上9点多,他还在通过电话沟通建设红树莓采摘园的事情。
这48小时是他一生的缩影,人生中无数个48小时他都是这样度过的,这就是李保国老师,马不停蹄,却又认真细致。他身边的同事和学生们都说,跟着李老师工作受益匪浅,而就是这样一个细节一个细节打造出来的“前南峪模式”“岗底模式”“绿岭模式”“葫芦峪模式”,染绿太行,造福太行。他用科技的力量带领山区农民把荒山秃岭变成了绿水青山、金山银山,把自己最好的论文写在太行山上,镌刻在山区人民群众的心中。
“了却百姓脱贫事,绿水青山铸英魂”。我们永远不会忘记可亲、可敬的李保国老师。李保国老师走了,但他的人生价值依然发光发亮,他的精神永远激励我们奋发前行。全校师生将以李保国老师为榜样,弘扬“太行山精神”,深化拓展“太行山道路”,汇聚起脱贫攻坚的磅礴力量!
谢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