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岗底村的苹果刚长成指甲盖大小,就成了市场上的期货——不少买家“号树买果”,指定“包圆”某棵树上的苹果,并一再嘱咐“我看上的果树,果子一定不能留给别人”。
“岗底的苹果这么俏,多亏了杨双牛。”岗底村民王建军说。
杨双牛,内丘县岗底村党总支书记。继推行“统一治山,放山不‘放羊’”、“科技入户”、“农业生产企业化”,掀起山区建设一波又一波的浪潮之后,又创造性提出“一个品牌对外,苹果论个儿卖”的金点子并付诸实践,使“富岗”品牌像一匹劲健“黑马”跃出山沟跃向国内国际大市场,并荣登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银奖领奖台……
作为党的最基层的干部,他何以创造一个又一个传奇?杨双牛说,动力来自岗底人的三个梦。
1984年,杨双牛上任之初,岗底村8000亩山场,200亩薄地,人均荒山14亩,人均耕地1分半,人均收入不足80元。
当支书为什么?干什么?怎么干?杨双牛一直在思考。“当村官要始终想着让村民富起来,当干部要学会驾驭市场经济的本领。”他认为,一头是分散经营的农民,一头是千变万化的市场,村支书就是要用管用的招数,带领分散经营的农民闯好千变万化的市场,致富奔小康。
顶着巨大的压力,杨双牛萌生了一个想法:收回山场,由村集体统一治理,然后再分给群众。为了说服群众,杨双牛带领46名由村民代表、妇女代表和反对派代表组成的考察团,到当时的治山典型邢台县前南峪参观。看到前南峪山场硕果满枝,连反对派代表都激动了:“照前南峪样子干,咱们也能富起来!”随后,杨双牛趁热打铁召开村民大会,顺利收回荒山,并逐步探索出“五统一分”的治山路子:统一设计规划、统一组织施工、统一质量标准、统一检查验收、分户承包管理。经过几年苦干,岗底村高标准治理了“三沟两峪一面坡”,治理荒山7800亩,栽种果树10万株,并全部分给村民。昔日的荒山村,成了“全国造林绿化千佳村”。到1997年,岗底村家家收入超过了万元。
时代在进步,对干部的要求也在变。“干部的追求不随着百姓的向往和时代的要求进步,就会被淘汰出局。”在杨双牛看来,岗底村自己跟自己比是富了,但跟先进比还是落后。如何快速致富,成了新梦想。
市场经济体制逐步深入,农产品定价机制逐渐从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变。看到那些进口苹果尽管卖得比国内苹果贵十多倍甚至数十倍,却依然受欢迎时,杨双牛和岗底人“受刺激”了。
杨双牛请来了“科技财神”李保国,他以红富士苹果在岗底村的生产特性为依据,改良开发了适合该村种植的苹果品种,此后,杨双牛又带领岗底人独创128道苹果标准化生产工序,投资1400万元安装4000吨气调库,并在全省第一个给苹果安装了追溯系统……
经过几年努力,岗底村在实践中培育出富岗“一、二、三”号苹果新品种。经专家认证,富岗苹果含有18种氨基酸,其中15种高于全国代表值。
由于品质优良,富岗苹果先后获得99世博会银奖、荣获中国驰名商标,并成为2008年奥运会专供苹果,岗底村也因此成为全国园艺作物标准园的样板……
2010年,梦想如期超额照进现实:岗底村人均收入达到了1.5万元,超出原定目标50%。
岗底富了:村民家家有果园,户户是股东。有人这样形容岗底,远看像城镇,其实是农村;远看像工人,近看是农民;看果园像乡下人,进家里像市里人。
可杨双牛并没有满足,他还要实现第三个梦想——岗底的“英特耐雄纳尔梦”。“我们的目标是瞄准世界中等偏上水平的偏上线,到2020年中国实现全面小康之时,岗底人均收入要达到5万元。”杨双牛解释说。
稳步提高收入,首先要把品牌做大做强,而科技支撑,则是做强品牌的关键。早在20世纪80年代,杨双牛便在岗底村创办了全市第一所科技夜校。90年代,岗底村已建成河北农业大学的“教科研生产实验基地”,在发展生产的同时培养了一大批乡土技术人才。村里还出台了鼓励学生学业有成的政策。十多年来,该村培养出中专生28名,大学生20名,研究生2名,富岗的发展潜力进一步增强。
要实现“英特耐雄纳尔梦”,不光要抓经济,还要抓好社会事业的同步发展,特别对于弱势村民给予充分关注。在杨双牛的动议下,村里先后出台了针对困难户的《干部结队帮扶制度》、针对老人的《社会尊敬金发放制度》,引起积极反响。
“2014年,岗底村民人均收入达到了2.9万元,离人均5万元的目标越来越近了。”杨双牛说,他坚信,只要沿着改革创新的道路走下去,岗底的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能实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