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农业技术员非常不好招,每月工资开到1万多还是很难招到合适的人。现在我们的技术员都是去寿光聘来的菜农!”7月19日,定陶县中远蔬菜合作社社长杨立说。
近些年,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迅速,人才需求量大增,农技人员随之成了市场上竞相追求的“香饽饽”,我省每年也有大批的涉农专业学生毕业,合作社怎么还会招不到人呢?
农校毕业生
扎根农村的少之又少
李楠(化名)是省内一农业大学种子市场与经营专业的学生,今年7月初刚刚毕业的她现在在青岛一超市做导购。她说:“毕业找工作时比较纠结,从农村出来再回农村去,我总是不甘心。我希望能在城市打拼,感觉这样有助于我的成长。”
据她介绍,她所在的班级有31人,但从事涉农工作的只有7人。
农业院校毕业生不愿从事涉农工作,这种现象并不是近几年才出现。1992年毕业于省内另一农业大学的陈虹(化名)告诉记者,她大学时所在班级共28人,毕业时有8人从事涉农工作,其中4人在科研院所搞科研,只有4人在基层从事农业技术推广。事过境迁,20年后,这4名农业技术员已全部更换了工作,离开了农业一线。
记者调查发现,涉农专业毕业生的首选是考公务员或者事业单位,其次是到涉农企业,第三条路才是到基层一线,但多年后,大约80%的人改行,就是仍留在基层,大多也离开了一线。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人才,能扎根农村的少之又少。
十五万年薪
难求一将
一方面,农业院校的学生纷纷弃农而去,另一方面,农村对农业人才求之若渴。
章丘市一西瓜种植大镇,常年种植露地西瓜。每年夏天,瓜农的心随着西瓜价格起起落落,价格高时能卖到一块五六一斤,低时连一斤一块钱都卖不上。而在潍坊市寒亭区固堤街道,这里的大棚西瓜好时能卖到十二三元一斤,最低时也能卖到两块多一斤。利润差距这么大,为什么不改种大棚瓜?“大棚瓜不好种,缺一线懂技术的人!”这个镇的一位副镇长说,镇上已经多年没进过懂农业技术的学生了,“这是农业技术推广和当地农业产业发展不匹配的典型例子。”
农业一线收入低招不到人,中化化肥开出了15万元的高额年薪,却也在为招技术员犯愁。
“最近3年来我们一直在招聘技术员,但现状是人难招,招来了也难留。”中化化肥山东分公司农技师范永强说,现在农业企业需要的农业技术员要深入田间地头,解决生产一线的实际问题,然而招来的年轻人,大事干不了,小事不愿干,还有的到了一线解决不了实际问题,时间不长自己就离职了。现在像他一样能让老百姓认可的优秀农技师在市场上非常紧缺。
潍坊畜牧兽医职业学院的老师对记者粗粗算了一笔账:山东省2011年家畜存栏量为5495万头、家禽58541万只,按照每1万头生猪、10万只家禽需要1名一线农业技术人员计算,仅养殖业就需要农业技术人员1.1万人。而现实是,因为缺乏技术人员,许多农民把自己逼成了“半瓶子专家”。
环境苦,待遇低
难留住人才
“农业技术推广都要在田间地头跑,工作很辛苦。”李楠说,放着“冬有暖气夏有空调”的日子不过,再跑回乡下去,就是自己的父母也不答应。
在华中农业大学读蔬菜学专业研究生的李金萍毕业后也不打算到基层去。她告诉记者,毕业后她想进科研院所或者考公务员。到农村工作,无论是环境、待遇,还是发展前景,都没法和城市相比。她的很多研究生同学也有类似的想法。
李伟(化名)在中化化肥做技术推广工作已有一年,现在他正琢磨着转行做业务员。“主要是工资待遇起点低,技术推广做好了确实能拿到十几万的年薪,但是这需要很多年的锻炼才行。”马上面临的结婚、买房压力,让李伟觉得,十几万的年薪只是墙上的一张饼,解不了他的燃眉之急。
“上学就是为了跳出农门,人人都在为这个目标努力,没有考上大学的外出打工,考上大学的更不愿回乡了。”陈虹认为,农企收入再高,也是个别现象,在历年的职业收入排行榜上,农业从业者的收入一直垫底。“在收入为王的时代,如果不提高农业从业者的收入,改善他们的工作环境,农业院校毕业生离农而去的现象仍会继续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