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导适量饮酒、健康饮酒、科学饮酒
国家级白酒评委 高级品酒师 武光路
中国白酒历史源远流长,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从古到今,从生到死,可以说人的一生一直有酒相伴。从呱呱坠地到百岁喜丧,从拜师学艺到衣锦还乡,从同学聚会到对月独酌,从喜结良缘到温锅烧炕┄┄“拿酒来”,这随时可见的台词,佐证了酒是生活的调节剂,它可以烘托气氛,营造环境,传递感情,帮助人们广交朋友,增进友谊,还能激发才思,抒发情感;在现代社会,酒还是精神的减压剂,它可以舒缓压力,催化人的情绪,调节人的精神,加深人的感情。酒在满足与强化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中自古就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进步,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对外开放扩大,加上人们对时尚和健康的追求,在酒的消费上正在逐渐趋于理性,如何做到适量饮酒、科学饮酒和健康饮酒,也就引起了越来越多人们的关注。
2005年9月15日,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发布了《预包装饮料酒标签通则》,标准中首次以国家标准的形式对企业提出劝说语标示方面的要求。标准推荐酒类生产企业在产品包装上注明类似“过度饮酒,有害健康”、“孕妇和儿童不宜饮酒”等劝说语。而且,凡生产啤酒、葡萄酒、白酒等酒精度大于0.5度的饮料企业都在此推荐范围之内。该《通则》已于2007年10月1日起实施。虽然标准是推荐性的,但这是国家关注健康饮酒实施的具体措施。
中国酿酒工业协会也在2008年工作报告中指出:倡导科学、健康的饮酒理念,引导消费者养成适量、适时饮酒的消费习惯。使喝酒不影响健康,使饮酒成为愉悦生活的调节剂,这才是酿酒者追求的目标。
2008年10月在北京举办的2008世界酒业大会上,中国酿酒工业协会理事长王延才代表与会者宣读了《中国酒企业和社会责任宣言》,号召广大企业应更多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开展科学饮酒,理性消费的宣传,提倡科学饮酒,反对酒后驾驶和未成年人饮酒等不良习惯,努力降低酒精危害。行业协会在倡导健康饮酒、科学饮酒方面发挥了组织领导作用。
一项旨在倡导摒弃不健康饮酒方式,树立“适量、健康、文明”饮酒观念的大型主题公益活动 ———“健康饮酒中国行,由中国保健协会、中华医学会、劲牌有限公司联合发起,活动组委会在京公布了我国首份中国民众健康饮酒状况调查报告,即《2007年度中国25省民众健康饮酒状况调查报告》。报告全面展示了饮酒人群的健康饮酒状况。与此同时,活动组委会委托中华医学会编撰的中国首部《饮酒指南》也告诞生,为饮酒者提供了科学、健康的饮用方法。劲牌有限公司率先在推动社会树立“适量、健康、文明”饮酒观念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实践。
一、中外关于饮酒与健康的论述
千百年来我国劳动人民就一直用白酒来解疲劳,提精神,驱寒镇痛,强身健体。汉代班固在《前汉书·食货志》称酒为“百药之长”;唐代药王孙思邈对酒有“少饮,和血益气壮身御寒,辟邪延秽”之说;元代忽思慧的《饮膳正要》对酒的利弊做了概括“酒味甘,辛,性热,有毒,主行药势,杀百邪,通血脉,厚肠胃,消忧愁,少饮为佳,多饮伤神损寿,易人本性,其毒甚也,饮酒过度,伤生之源”。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记载“烧酒,辛,甘,大热,适量饮用可消冷积寒气,燥湿痰,开郁结,止水泻,治霍乱疟疾噎膈,心腹冷痛,杀虫辟瘴,利小便,坚大便”;古代中医认为“酒为水谷之精,味甘辛,其性热,其气悍,无所不至”;具有“杀百邪恶毒气”、“除风下气”、“开胃下食”、“止膝疼痛”和“以酒治疾”等功效。这些论述都是古代先民对酒在医学实践中的概括和总结,也是酒对人类的贡献。
国外对饮酒与健康的关系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美国医学专家发现适量饮酒的人死于心脏病的比不喝酒的少。哈佛大学医学院研究指出,每天饮酒不超过二盎司纯酒精(约合60%vol白酒60Ml),有助于减少冠心病发生。英国的研究表明,适量饮酒的男性冠心病发病率降低49%。大量研究表明,酒对人体健康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好处:
1、酒含有人体所需的诸多活性物质和功能性成分。如热量、醇类、低分子有机酸及其酯类、酚类化合物、微量元素和氨基酸等。
2、适量饮酒可促进消化。当代著名老中医姜春华教授在总结适量饮酒的好处时指出,酒能助食,促进食欲,可多吃菜肴,增加营养。
3、适量饮酒可以减轻心脏负担,预防心血管疾病。美国有关调查发现,酗酒者血压最高,其次为不饮者,少量饮酒者血压最低。适量饮酒可增加高密度酯蛋白,减少冠心病发生。
4、适量饮酒可加速血液循环,调节、改善体内生化代谢。古代医学已证明,酒有通经活络的作用,能促进血液循环对神经传导产生良好的刺激作用。
5、适量饮酒有益于身心健康。减少疲劳,缓和忧虑和紧张心理,保持精神愉快。
6、适量饮酒能延年益寿。近年来许多国家的研究显示,适量饮酒比滴酒不沾者要健康长寿。因为适量饮酒可增加高密度脂蛋白含量,防止心脏病,减少动脉内胆固醇的积累。
二、健康饮酒的关键是适量
中国古代医学认为“酒为水谷之气,味辛甘,性热,入心、肝二经。”适量饮酒有畅通血脉,活血行气,祛风散寒、健脾胃及引药上行、助药力之功效。大量酗酒,则适得其反,对此,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则说的很清楚“酒少饮则和血行气,痛饮则伤神耗血,损胃之精,生痰动炎”。现代医学认为,酒的效应对人是有益还是有害,取决于量的大小,以大脑为例,小量的酒能使之兴奋,激起人的豪情和勇气;过量时则使人麻痹。使人失去控制,丧失理智,可谓“量变引起质变”。据研究,如果以血液的酒精浓度为1,那麽,肝脏中的酒精浓度就是1.48,而脑组织中的则是1.75。这就解释了大脑何以对酒精格外敏感的原因,美国和日本的研究人员还发现,小量饮酒能使血中高密度脂蛋白升高,有利于胆固醇从动脉壁向肝脏转移,并能促进纤维蛋白溶解,减少血小板聚集,促进血液循环流畅,减少血栓形成,因而有利于减少冠心病的发生和猝死的机会。
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社会交往日益增多,迎来送往成为一种沟通感情的方式。面对快节奏的生活和工作,人们的压力加大,饮酒也是一种消遣方式。但是这些都不能成为过量饮酒损害健康的理由,为了自己和他人的健康,为了彼此的幸福,饮酒一定要有节制,这种节制不能以醉酒为界,而要以不损害健康为限
那麽不影响健康的饮酒量多少为”适量”呢?
有的保健学家认为,每人每日摄入乙醇的安全量为每千克体重1克。假如一个体重为60千克的人,每日可饮用60度白酒约100克,可饮用15度的黄酒或葡萄酒约500克,或饮用4度640毫升啤酒约2~3瓶。
据说美国采用“血液酒精含量”来测定醉酒的程度,并规定人体血液中的酒精含量不能超过0.1%vol。通过计算,西方认为已找到了饮酒的安全标准,即人体每日可摄入1.5盎司(1盎司等于28.3495克)酒精,即42.5克酒精。
关于不影响健康的饮酒量,最权威的应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推介的,由中国营养学会编辑的,2008年出版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该书指出:综合考虑过量饮酒对健康的损害作用和适量饮酒的可能健康效益,以及其他国家对成年人饮酒的限量值,中国营养学会建议的成年人适量饮酒的限量值是成年男性一天饮用酒的酒精量不超过25克,相当于啤酒约750克,或葡萄酒约250升,或38度的白酒约75克,或52度白酒50克;成年女性一天饮用酒的酒精量不超过15克,相当于啤酒450ml,或葡萄酒150ml,或38度白酒50克,对于一些喜欢饮酒的人特别是喜欢饮用高度白酒的人可能会感到不够尽兴,但应从保护健康的角度做出明智的选择,自觉的限量饮酒。
三、科学饮酒,享受生活
在党中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大环境下,为社会的和谐稳定贡献自己的力量已经成为各行各业的头等大事。提倡健康的、科学的饮酒观念、改变目前饮酒方式和酒类产品的形象和地位亦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之一。
酒,作为一种具有几千年历史的嗜好品,能够一直延续下去,除了能够满足人的物质需求之外,更重要的是对于精神层面的满足。翻开一部酿酒史,实际上就是一部人类进步的文明史,在人类生存的粮食需求得以满足的情况下,富余的粮食被用来酿酒,因此,酒是国泰民安、人民富裕的重要体现。
酒,更贯穿了人一生的各个重要阶段。人,从出生就要喝庆生酒,满月喝满月酒,结婚要喝婚庆酒,生日要喝生日酒,祭祀先人也要用到酒,因此,酒是不可或缺的精神产品。
而在物质生活极其丰富的现代社会,酒不仅仅是国泰民安、生活幸福的体现,消费者已将酒的上述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然而,在关注酒之于人民群众产生正面功能的同时,其暴露的各种不利现象亦不容忽视。所以倡导科学饮酒、健康饮酒势在必行,那麽,怎样才能做到科学饮酒,享受生活呢?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主任营养师索颖认为:科学合理饮酒要遵守以下7点:
(1) 要适量饮酒;
(2) 要饮低度酒(40度以下的酒对人体危害少,因乙醇在血液中排出较快),或者适当稀释饮用;
(3)不要空腹饮酒;
(4) 敬酒或饮酒要慢饮,不要急饮,同时应吃菜肴(以免乙醇加速吸收);
(5)饮酒时应吃脂肪或甜食(可缓解乙醇吸收);
(6)饮白酒不要喝碳酸饮料,如可乐、雪碧等;
(7)常饮白酒易引起VB1、VB6、叶酸、及镁、锌缺少,应合理补充。
另外对于可以加热的酒采用热饮(如老白干、二锅头);提倡以品尝、鉴赏为主,少饮不豪饮;提倡“以半为度”,十分酒量喝五分,使人陶然,有益健康,起到保健作用;提倡“浅尝辄止”,欢享无限,畅饮有度。
总之,按照以上的建议去做,就可以实现适量饮酒,健康饮酒、科学饮酒,实现饮者健康,家庭幸福,社会和谐,实现我们国家科学发展的总体目标。